找到相关内容42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禅悟(2)

    ;死驴死狗,亦应胜于活。经云:佛身者,即法身也,从戒、定、慧生,从三明、六通生,从一切善法么。若说无情是佛者,大德如今便死,应作佛法。”  又讲华严老座主问:“何故不许《青青翠竹,尽是法身;郁郁黄花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550254.html
  • 禅宗与佛学(2)

    极则,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(法身、报身、化身)、四智(成所作智、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圆镜智)、六通(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尽通)、三明(宿命、天眼、漏尽)以及性空缘起、缘起性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550301.html
  • 集密本尊法的形成及传播

      第二十品:分别喜相;  第二十一品:分别三明点;  第二十二品:解释三身;  第二十三品:决定三空性的三昧耶;  第二十四品:决定三鼻顶;  第二十五品:解释空性词句;  第二十六品:身本尊智慧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3451463.html
  • 论日中天台宗之教义

    》的本体进行研究。认为本、迹都具诸法实相之理,因而是经之主体。第三明宗章,举一经之宗趣论述本迹俱开显的一乘因果。第四论用章,论述一经之力用,说明迹门断疑生信,本门增道损生。第五判教章,论述《法华经》的...

    (日)平了照 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2851572.html
  • 从观音信仰说起--兼及遂宁市对观音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

    ,均称为“道场”。《维摩诘经·菩萨品》又引申为:直心是道场,深心是道场,菩提心是道场,布施是道场,三明是道场,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。密宗修瑜伽行时,以先结界后建立本尊为道场,后来所谓的“道场”,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1351659.html
  • 增上信学

    故彼有,此灭故彼灭」,佛陀因这样等觉、正觉,对于法性法相、平等,无漏,没有缺少。第四,「明行足(Vijjacaranasampanna)」;明就是三明,行就是一切成定慧解脱的过程,如《长阿含》《...

    杨郁文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3951725.html
  • 《俗语佛源》选摘㈦

    。这种生命形态就是“六道”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天、人、阿修罗。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,谓之“宿命通”,属于“六通”之一。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,谓之“宿命明”,属于“三明”之一。“宿命”见于《四十二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951790.html
  • 清末民初庙产兴学风潮—以虚云禅师为例(1)

    三明,拂尘劳于八解,人天欢喜,善俗钦承。相应延请法驾为省垣西山华亭峰,新题靖国云栖禅寺十方丛林方丈,以资提倡。心灯夜炳,妙参六祖之禅;花雨晨飞,伫说生公之法。敢希金诺。即盼锡驻。庶令远近咸知鹿苑之尊,...漏尽通并称三明[137]。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,其中五神通依修四禅而得,但漏尽通唯圣者可得。佛弟子里亦有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莲比丘,同时也流传着「神通不敌业力」的说法[138],目犍莲的母亲堕入饿鬼道,...

    陈育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151814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教与世学》(1)

      漏尽通,又称漏尽智证通。即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,永不再生于三界的悟力。其中,以佛、阿罗汉所具有的三通(宿命通、天眼通、漏尽通)最为殊胜,故称为三明。   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八:“如禅经中说:先得天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5851957.html
  • 不二中道思想是建设人间佛教的根本依凭

    于无言,未若无言于无言。故默然之论,论之妙也。” 僧肇注解说:“有言于无言,未若无言于无言,所以默然也。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,文殊有言于无言,净名无言于无言。此三明宗虽同,而迹有...

    顾瑞荣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052198.html